黃邦銓 活動時程
創作與編輯
2022/11/30
(三)14:00-17:00
中興大學
人文大樓
A203-1
主持:洪鈞元(中興大學台文學程助理教授)
簡介:本場實作指導將結合台文學士學程大三「專題製作」課程的作品總審查,透過評審機制,提點同學在創作展示上的重要核心,藉此提升同學於自身專題製作的品質與完整度。
【開幕暨專題講座1】回憶影像的身體旅行
2022/12/07
(三)
18:30-21:00
中興大學
圖書館3F視聽教室
.主持:洪鈞元(中興大學台文學程助理教授)
放映作品:〈回程列車〉、〈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〉
簡介:在數位科技快速推進的時代,黃邦銓導演反而著迷於傳統底片創作,在強烈質性材料的影像部署之下,刻劃出有別於數位影像的均質表面,並透過旅行的影像紀錄,進行生命記憶的詩意詮釋。本講座將以導演於法國克萊蒙費實驗競賽首獎、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的兩件作品,分享膠卷影像於當代創作中的殊異經驗。
【專題講座2】文學與電影的交會
2022/12/08
(四)
15:00~17:00
中興大學
圖書館3F視聽教室
主持:洪鈞元(中興大學台文學程助理教授)
與談人:林君昵
放映作品:〈天亮前的戀愛故事〉(由林君昵與黃邦銓合導作品)
簡介:電影的歷史發展中,早有不少與文學融匯的經典作品,而黃邦銓與林君昵在本次講座中所分享的作品,則是選用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家翁鬧赴日求學、不幸客死異鄉的故事,於日本耗費2個月的時間,利用16釐米的膠卷機器拍攝完成。翁鬧於1934年赴日本留學,居住在東京高圓寺一帶,常參與當地藝文活動,作品涵括詩、隨筆和小說,刊登於《台灣文藝》《台灣新文學》《台灣新民報》等。留日期間,他原本覓得待遇不錯的工作,卻因感情糾紛被撤職,6年後飢寒交迫而死,得年30歲。
【專題講座3】台灣美術啟蒙的當代影像詮釋
2022/12/09
(五)
18:30-21:00
中興大學
圖書館3F視聽教室
主持:洪鈞元(中興大學台文學程助理教授)
與談人:林君昵、王振愷
放映作品:〈久子〉、〈甘露水〉(由黃邦銓與林君昵合導作品)
簡介:百年前,台灣前輩雕刻家黃土水(1895-1930)以昂首向前的蚌殼少女《甘露水》,入選了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;同樣這一年,也在一群台灣知識青年的號召下,台灣文化協會於台北大稻埕正式成立,成員透過演講、文學、新劇、藝術、電影等方式集結,這也是台灣史上首次進行的全島文化串連。本次講座邀請到青年影評人王振愷一同與談,將從臺灣美術史、文化發展等脈絡進行影像創作的思辨,也透過黃邦銓與林君昵導演合作的兩件作品,帶領參與觀眾重新回味日治時期重要的臺灣文化遺贈。
【影像創作工作坊1】活動寫真研究會:重回百年前的攝影術
2022/12/10
(六)
09:30-12:30
中興大學
人文大樓
主持:洪鈞元(中興大學台文學程助理教授)
簡介:自1839年達蓋爾銀版照相數發明以來,便開啟了人類劃時代的影像紀年。本次工作坊黃邦銓導演將使用與鄧南光先生同款的Ciné Kodak Eight,帶領學員實際拍攝、沖洗與放映,體驗膠卷影像的魅力。導演認為「活動寫真」四個字,簡單來說就是把玩「時間」和「光」的遊戲,英譯為「Moving picture」,也就是會動的影像,只要讓影像動起來,就是電影。以前的年代裡,時間可以量化成距離,機器裡大大小小齒輪,連動著膠卷的抓勾,而齒輪的轉速和抓勾的快慢,控制膠卷的長度,也就控制著時間。而寫真用的膠卷,其實就是銀粒子取捨的遊戲,當銀粒子拿掉越多,投影機的光就越能透過來,拿掉越少,光就被遮蓋;膠卷以物質性的方式,完美體現了何謂「既遮蔽又開顯」。
【影像創作工作坊1】活動寫真研究會:重回百年前的攝影術
2022/12/10
(六)
13:30-18:00
中興大學
人文大樓
主持:洪鈞元(中興大學台文學程助理教授)
簡介:下午的工作坊將延續上午場次。黃邦銓導演將分享長期以膠卷為媒材,從拍攝、沖洗、到後製,透過全手工的方式創作影像。膠卷上銀粒子重新排列的顯影過程有如光的雕刻,而影像則是在這般職人精神中精雕細琢完成的藝術作品。這次邦銓導演會帶著大家以「咖啡」作為顯影劑沖洗底片,在週末伴隨著咖啡香氣,體驗療癒的顯影過程。